close

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本公司為專業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與碳足跡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我們擁有在電子電器、家用電器類產品、電池類產品與機械設備類產品等認證經驗,亦熟悉各國法規要求及驗證標誌申請作業流程,與各國官方驗證單位直接配合,幫您快速取得各種驗證標誌。

碳足跡是什麼?

產品的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稱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需要有一套一致性的方法來引導與規範計算的過程。自2008年英國標準協會公布第一個針對產品碳足跡計算的規範—PAS 2050後,國際間目前已發展與發展中之產品碳足跡相關標準/規範。

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過去幾年間,這個問題變得愈發重要。“產品碳足跡”可以給出答案。

產品碳足跡統計了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從資源開採、前體製造、成品製造,到成品離開公司大門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產品碳足跡使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得透明。

同時,博翔科技們採用環境、經濟和社會標準對產品進行全面的可持續發展評估。

英國碳足跡計算準則—BSI PAS 2050
BSI PAS 2050「產品與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生命週期評估規範」為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並集合碳信託(Carbon Trust)與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之力發展而成,2008年版於2008年10月29日正式公布,為第一份針對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而制定之規範,亦成為國際標準組織(ISO)發展碳足跡準則之參考文件,同時也是目前我國計算產品碳足跡時,最多也最常被採用的標準。目前已修訂為2011年版。

國際標準組織(ISO)的碳足跡計算標準—ISO 14067系列
ISO 14067標準由國際標準組織負責制定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系列標準的第207技術委員會(ISO/TC 207)下第7子委員會(SC 7)負責制定。ISO 14067的發展目的是為提供產品溫室氣體於量化與溝通方面之要求事項。
ISO產品碳足跡標準歷經多次的委員會議討論,終於定案,於2013年5月21日以 “技術規範” 方式正式公布為 ISO/TS 14067:2013。而近年在2018年8月20日又發佈了ISO 14067:2018國際標準正式取代了技術規範 ISO/TS 4067:2013。
Note: ISO/TS被歸類為ISO的技術性文件,即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術規範)的縮寫,其與「Specification(國際標準)」在本質上仍有一些差異。

碳足跡盤查認證流程:

博翔科技獲得許多機構認證標章,專業度值得信賴

而博翔科技輔導產品眾多,CNC、包裝機、塑膠機械、壓出機、滾輪機以及PCR檢測儀器,皆可以透過博翔科技的輔導,取得相關認證。

我們的六大服務

全球權威認證機構
可協助取得全球相關認證標章,讓您的產品可以出口全球各地取得當地銷售資格

擬定認證方案與組合
爭取一次測試,取得多個或多國認證;把握認證過程環節,及時反饋進度,縮短認證週期,提高效率

CB轉證服務
協助獲得處理電氣電子產品和元件的安全、電磁相容性和能效的相關認證,並可以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器產品合格測試

防爆認證專區
針對使用在礦區或潛在爆炸危險環境的電子設備及非電氣設備,舉例:石化業、加油站、印刷廠、塗料廠及麵粉加工業等存有易燃易爆類氣體、蒸氣或粉塵的場所,我們提供產品認證需求。 有此類需求請撥打分機104

協助準備各式技術文件
總裝圖、爆炸圖、電路原理圖、材料清單、標籤、說明書等;協助客戶準備測試樣品,提供預檢、預測試服務

檢測領域廣
涉及電子電器,無線通訊,醫療設備,汽車類檢測,能最大程度滿足到客戶需求

成為博翔科技的服務客戶,不只是博翔科技永續的客戶,更是擁有博翔科技專業的國內外證書團隊服務。

不論是在海內外入關問題方面、買家對認證問題釋義方面以及相關各國法令的專業知識,博翔科技服務眾多不同產品類型客戶

皆能一一替您解答。博翔科技不只是為客戶解決認證問題,更致力於提供客戶在取得認證之後更多產品行銷全世界的多元服務。

立即與我們聯絡:
網址:https://protect-safe.com
電話:04-23598008#106(國際轉證)
住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771號7樓

加入LINE立即諮詢

加入好友

GR7715EENG4515

彩虹 文/夏威夷 夏日的一天,天氣很悶熱,媽媽正接我回家,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沒帶任何雨具的我們只有找一個“避風港”暫時避雨。好一會兒,雨停了,天空中居然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哇!好美啊!”我不由得驚叫起來。四周也絡繹不絕來了很多觀看彩虹的人,大家都在議論著,驚嘆著…… 真是太美了!彩虹猶如一條長長的彩色絲帶一直達到天際,那遮天蔽日的烏云也不忍破壞這美麗的景色,悄無生息地躲了起來。多么美的彩虹啊!彎彎的,身著七彩衣,仔細看去,紅橙黃綠青藍紫,它們相互依靠,就像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樣親熱,我真想伸手摸一摸它。 回到家,我還在回味著彩虹的美,可彩虹為什么總是風雨之后才會出現呢?難不成是它一見到太陽公公就害羞?還是在雨水哥哥走后,想跟白云妹妹聊聊天呢?上網查了我才知道,原來,彩虹只有經歷過雨水哥哥的沖涮,被太陽公公一折射才會出現的。 如此美麗的彩虹讓我不禁想起《真心英雄》這首歌中的一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是啊,美麗的彩虹都要經受雨水的洗禮才會出現,我們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功會是一帆風順,沒有受到過挫折與磨難?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戰敗后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才最終取得了勝利,戰勝了吳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先是遭遇童年時父親的逼迫及母親的離逝,后又遭遇青年時因傷病導致的耳聾,但他仍不放棄,勇敢向命運挑戰,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我要向他們學習,在遇到挫折、困難時,不灰心,不氣餒,我相信,風雨過后我一定可以見到那最絢麗的彩虹。 絢麗的彩虹 文/鞏曄 “兒子明天就要中考了,你還不回家?”妻子在電話里已有N次催促。 我將手中的事處理結束后,給同事叮囑了一聲就急忙往回趕。恰好是周末,正值我休息。 “我在單位加班,你去丹中看兒子去!讓娃熟悉一下考場和座位!”還沒到家,妻子又在電話另一頭安排著。 “兒子已經十四歲了,讓他自己找,我不去!”我嘴上雖這樣說著,但我心里還是放不下。 我回到家里放下行囊,就匆匆向丹中趕去。 丹中門口有一大撥一大撥的學生往里走。每撥學生有四五十人,由一名老師帶領著。 我進入丹中大門,見校園里到處都是學生,年齡、個頭、胖瘦都差不多,我該去哪兒找兒子呢?我們雖給孩子買了一部手機,但他卻從來不隨身帶,究其原因是怕在校拿手機影響學習,所以給他的手機充其量只是一部鬧鐘。我望著攢動著的人群,心想:這讓我去哪兒找孩子去?當我正在昂首四處張望時,身后傳來一熟悉的聲音:“爸!”我趕緊轉身,見兒子站在身后,我問:“你考場和座位找到了沒有?”“找到了!”我還不放心地讓他將我領到他的考場看一下,以確認兒子是否找的正確。兒子將我領到丹中東側的一座教學樓前,說:“教學樓門鎖著,上不去。”他給我指了指他的考場。我拉著他的手一塊向學校公布的考場示意圖前走去。這時我感到自己好似在茫茫的雪地中牽著一位懵懂的少年在找前行的道路。我讓兒子指出考場、座位號,以便與示意圖上的核對。兒子給我一一指了,我亦核對無誤。 這時,我的電話又響了起來,“你找到兒子了沒有?考場的座位號找到了沒有?記著讓把準考證帶好,別丟了!沒了準考證,明天連考場也進不了!”我不耐煩地回答道:“知道了!”隨即掛斷了電話。 “鞏浩琳!”突然我聽見有人在喊兒子。 我扭過頭,見有一位三十多歲,秀麗端莊的女人,她身前斜掛著一只小坤包,一只手中握著厚厚一沓紙條,口中邊念著紙條上的名字邊用另一只手將點過名的紙條向下翻著。 兒子聽見后,急速向那女人走去。只見她給說:“鞏浩琳,四十七考場九座!聽清楚了沒有?”“聽清楚了。”兒子低聲答道。“考場在東教學樓三樓西第一個教室,找到沒有?”“找到了。”兒子繼續低聲回答著。“明天要帶上鋼筆、橡皮、三角尺、圓規、襯板,記住沒有?”“記住了。”“答題時要保持卷面整齊,若答錯題需要改正,可用鋼筆在答錯的上面輕輕劃一道,不能涂抹,更不能用筆圈黑疙瘩,聽見沒有?”“聽見了。”…… 她向每位學生認真地講解著。她身邊聚集的學生越來越多,不一會兒就達到了五六十人,團團圍在她身邊,那場景仿佛就像我們小時候畫的太陽放出的光輝,一圈又一圈。 “明天早上七點半,統一在丹中操場東南角的第一棵大樹下集中,到時發放準考證!”說完,她用手指向那棵大樹。隨后,孩子們陸續離開了,她又和幾位學生將操場的垃圾撿拾干凈。這時太陽的余暉正照在操場上,映得遍地一片金黃。 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兒子回答,那女人是他的老師,是班主任! 回到家里,妻子問到丹中看考場的情況,我將看到的情況一一對妻子說了,妻子說:“師如母呀,某些方面老師比家長考慮得更周全!”兒子卻抱怨我,嫌我去了學校,把他看成了不懂事的孩子,怕別的學生恥笑。 第二天早上天下著雨,我打著傘悄悄地跟在兒子后面,目送著他領過準考證,進入了考場后,準備離開。突然我又疑慮起來:兒子參加下次考試,若將準考證丟失咋辦?對,我應該在這兒等他!驀然間我發現,在丹中的操場邊站有一群人,于是我便向他們走去。在那兒,我見到了兒子的班主任,我上前先自我介紹,并向其問好。她可能也看出了我的疑慮,說樹下這些人全是參加這次考生的班主任,他們都是在這兒等學生考試結束后收回準考證的,恐怕某些學生將準考證弄丟了,參加不了考試! 我聽后眼里噙著淚,向老師連連說道: “你們辛苦了,感謝!感謝!!” 下午,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打著 傘外出鍛煉。當經過丹中時,我看見那些老師仍站在操場邊,在等待著他們的學生。 這時有人在喊:“你們快看,那邊有一道彩虹!” 人們紛紛抬起頭,仰望著彩虹。 “今天的彩虹有點特別!”一個人說道。 “有什么特別?”有人問道。 “顏色絢麗!”那個人回答。 “噢,就是!”附近幾個人異口同聲地答著。 我昂起頭,才感到雨停了,收起傘,看見天邊確實出現了一道彩虹,但那道彩虹的確比以往所見到的更絢麗。 等到彩虹現身 文/侯建斌 仿若浮萍,漂在江湖,是現代人的宿命。 我們如同一張郵票,總是顛簸在路上——北漂、藏漂、他鄉、異國。 生活在別處,夢想在遠方。 但艱辛、困苦、疲憊卻滿滿當當地塞在現實的行囊——沉重、累贅,讓我們的腳步無法輕盈。那一路的風塵、困頓,膠著在傷痛累累的車廂,蠕動在混濁的空氣里。生活在不斷加速的改革年代,漂泊在未知的坐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地方,只剩下故鄉溫暖的回憶和未來遙遠的希望。而靠近理想、讓回憶更加溫暖的唯一途徑,就在這凌亂而堅定的腳步中。 所謂生活,就是在陌生中活著,義無反顧。 人在江湖,沒有倒下,只因為我們沒有忘記兩件事情:一是出發時的夢想,所謂初心;一是童年的記憶,所謂故鄉。唯如此,雖然漂在異旅,卻能感受著母親大地般的溫暖,厚重、踏實、安心。唯如此,雖然困在半途,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尋找到前進的方向。 或者說,人生本來就是一段旅程。長大后走出家門,年老后葉落歸根,中間就是我們能夠折騰出的軌跡,或圓滿、或滄桑。 沒有流浪,無所謂故鄉,人生就是一個閉塞的點,沒有足夠的空間寫出精彩的篇章。 沒有旅行,無所謂家,多么柔軟的床,都躺著一顆焦慮、失眠的心,熟悉到麻木、無聊,厭倦一切。 沒有奮斗,無所謂失敗,生活進入死循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低著頭,被安逸蒙著眼,仿佛很努力,不過是頭原地打轉的驢。 沒有折騰,無所謂順逆,激情不再燃燒,心如死灰悶著絲絲縷縷嗆人的煙,或如溫湯中的青蛙,漸煮漸熟,再也沒有跳躍的勇氣。茫然中,一切歸于沉寂,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就變成人見人嫌、鬼見鬼愁的廢柴。把日子過成一杯白開水,放久了,不是干涸,就是腐臭,或者蒸發在空氣里,仿佛從來沒有來過。 若如此,我寧愿困頓風塵,寧愿忍饑挨餓,在狂風中搖曳,在暴雨中呻吟,在逆旅風雨中,等待奇跡出現、彩虹現身——它是過去與未來的橋。 原來此岸與彼岸間,只少一段漂泊的旅程。 怎么去擁有一道彩虹 文/柴夢婷 初識香格里拉,是源于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下的《消失的地平線》一書,還記得書中的那句話:“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懷著對如夢如幻的香格里拉的憧憬,在搖搖欲墜的日落中,開始了前往香格里拉的旅行。一路的美景目不暇接,盤山公路就像哈達般纏繞于山間,蜿蜒而上;云霧繚繞的山仿佛和天連成了一線;山間的泉水如一束銀光從上瀉下,遼闊的草甸在眼前鋪展開來,牧馬在自由地漫步,溫順的牛、羊盡享著自由和寧靜;點綴于綠油油草甸之上的花,藍的、黃的、綠的,叫不出名,卻由衷地喜歡上它們。 四五個小時的顛簸,只為去看看普達措。“普達措”在藏語里譯為“神助乘舟到達湖的彼岸”。普達措海拔很高,氣溫低而氧氣稀薄,第一次體驗到了新奇的背氧氣瓶旅行是什么滋味。有人說普達措是一個無任何污染的童話世界,堪稱天生之“普達勝境”。普達措中我最喜歡的景點是碧塔海。如明珠般綴于山間,清澈的湖水倒映著湛藍的天,水天交融,是那種純粹的藍,藍得讓人不由自主心生一種寧靜與祥和。湖清清,天湛藍,林濤載水聲,鳥語伴花香,這就是我心中的普達措。 香格里拉之旅結束了,心卻還留在普達措那片圣土。腦中都是普達措清澈的水,茂密的樹,盛放的花,湛藍的天,屬都湖、碧塔海,以及那片遍地是花的草甸。沿著木頭棧道走,用雙手捧住那些穿過樹叢照射下來的陽光。多希望可以走一遍,再走一遍,慢慢地,一步一步。我把香格里拉裝進了心里,我擁有了它無盡的美。真正的擁有不是占有,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欣賞。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陳奕迅的歌,尤其喜歡他的《紅玫瑰》。“等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整首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一直都想要;而想要的東西得到了,就又想要別的了。人通常都是不知足的,得到的不會珍惜,而得不到的一直在心頭惦念。 當然,人漫長的一生,難免會做錯些許選擇。恍惚間,也許就選了自己不愛的人陪自己共度余生了。“紅是朱砂痣烙印心口,紅是蚊子血般平庸”。人的情感變化造成了這一反差。選擇了紅的,紅的從朱砂痣變成了蚊子血,而白的仍是“床前明月光”;選擇了白的,白的已變成了粘在衣服上的飯粒,而紅的卻仍是心口的朱砂痣。 人的不知足在作祟,才會覺得原來得不到的才是心中最渴望的。“選擇永遠是錯的,因為必須舍棄一樣,去爭取另一樣,日后一定后悔。”亦舒如是說。其實真正的擁有不是攀比,是滿足。生活是充滿矛盾的,我們沒有辦法活得十全十美,我們能做的就是知足。 夏天,在蟬的聒噪,大雨的沖刷中,我們要說太多的再見。新學期,換了新的班級。和以前的同學相處了一年,有了感情,其實我舍不得。一夜一夜,我都坐在窗前,看著路燈由明轉暗,看著天色由暗轉明。我總是找機會走遍校園的每條路,真的發現每條路上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那些情節就像是膠片電影,突然之間在你眼前蹦出來,然后就自顧自地演下去。總要演到你鼻子發酸眼睛發紅,否則誓不罷休,這的確是個回憶的季節。停在紙上的青春,在某一天,被歲月寫上了批語,我無心翻看,它滿落塵埃。夕陽下,斑駁的回憶,癱在深深淺淺的余輝里。幾許傷感,幾許波瀾,我靜靜守候,流年的鐘聲。行走,行走,看不清遠方的斑斕。很多聲音在青色的光里,打磨成盛夏里沸騰的蛙聲,像一條龐大的河流。那些白晝里映出的不清晰的影子,猶如搖晃的薄霧,卻又隔著層層疊疊的朦朧。我們行走的旅途中,多少個遠方已經成為了我們往事里的芬芳,多少人和事又被時光雕刻成了冰冷的石像,觸摸不得,只能在遠處張望。不是沒有經歷過離別,分別以后還多的是,重要的是記在心中,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我終于懂得,真正的擁有不是永恒,而是珍惜。 五月天在《知足》里唱到:“怎么去擁有,一道彩虹”。我們如何才能擁有這無法觸碰的彩虹?把它裝在心里好好珍惜,我們就能擁有它。 雨后彩虹 文/孫晨歌 雨后。 我貪婪地享受著潤濕的空氣,草的嫩尖兒掛著點點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襯托之下,一條虹鋪上了天空。那么多彩,卻不帶一絲瑕疵;那么艷,卻不會刺眼,柔和的光耀著虹,漸漸散發出令人溫暖的感覺;那美,從中段有節奏地跳動、變淡,最終完全融入了蔚藍的天空,透明得不留一絲痕跡。 畫家描繪不出它的多彩,詩人無法歌頌它的艷麗。它的點點艷麗、絲絲色彩包裹住了天,包裹住了日,更包裹住了我的心。 彩虹的美很不尋常。我記得老師曾說過:“彩虹的產生是經過下雨之后,陽光折射而產生的。”這時候,我才知道彩虹的經歷,才發現原來彩虹那么美麗、夢幻。也相信了那句“風雨過后是彩虹”的話。 其實,仔細揣想一番,生活就是“雨后的彩虹”。不管困難有多少,不管挫折會不會再來,都應該鼓起自己的勇氣去披荊斬棘,相信努力過后會有如蜜汁一般的成功,相信風雨磨練后會出現美麗的彩虹。 人如虹,人生多彩。 虹如人,歷經風雨。 當殘陽伴隨著彩虹一起消逝在那一片輝煌的天幕,冥冥之中又傳來清晰悅耳的雨聲。 伴隨彩虹的身影。 >>>更多美文:好文章

五年前,父親撒手扔下我們兄弟姐妹4人,獨自遠行。這一去,同往常不一樣,父親就再也沒回來。算起來,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有近2000個日夜,每一夜都是那樣的漫長。在我的眼里,白天眼前盡是世人匆匆的背影,晚上卻只留下父親一個人獨自遠行的背影,是那么的孤獨,一個人在寂寞的黑暗里艱辛地行走,只有偶爾的月光和星星相伴。時至今日,父親背影總還是在我眼前漸近漸遠。 父親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祖父去世,靠祖母一個人拉扯父親和兩個比他還年幼的弟妹。祖父在世時,家境尚好,請了私塾。后由于祖父去世,家道中落,只讀了一年私塾的父親,就結束短暫學歷,7歲起就開始給人幫工,從小放牛、犁地、背擔,凡是能做的父親都會去勞動。幼小的父親、身體單薄,從早到晚勞作于山林田間。沒飯吃,經常是有一頓無一頓;沒衣穿,總是衣不遮體。雖然艱苦,但童年的快樂,還是留在父親清晰的記憶里,父親總是深情地回憶童年,其中有一年的大年三十,父親還到有錢人家幫工,吃了頓香噴噴的油炒飯,回家時捎回油炒飯,大年夜父親一家四口人終于吃頓飽飯。那時父親覺得很自豪,可以用稚嫩的肩膀,幫祖母擔起家庭重擔。 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積極投身革命,參加土地改革。從一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貧苦之家,分到屬于自己的土地。從此,父親義無反顧地走出家庭,參加革命工作。他曾對我們子女說過:“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哪有我們窮苦人的今天。”父親參加工作正好是21歲,長期的營養不良,父親只有一米六多一點的身高,身材瘦削,面容嚴肅、剛毅,父親參加革命工作就先后擔任鄉農會主席和大灣區(鄉)長。父親很少講過去,他只說過:“除了土改按政策參加分田地,他還保護了一些過去善良的有錢有地的人。因為大家都是鄉親,在困難時還接濟過自己。”父親是個旗幟鮮明、光明磊落、正直無私的人,他非常痛恨土匪和惡霸,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父親帶領翻身農民,投入剿匪和反霸的斗爭中。后來父親曾寫有回憶文章《青山戰斗紀實》,父親在槍林彈雨中,肩扛步槍參加戰斗的背影,充滿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父親說:“有一次,他到區里開會,回來時,他用步槍挑起用布包好的鄉里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在田野里走了大半天。”那時的父親該是多么豪放。從此以后,父親用他赤子之心,滿腔熱情投身革命,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國家干部。在我年幼時,父親為了工作,長年在鄉下,即便是在城里也是早出晚歸,很少照顧家庭和兒女,整個家庭的擔子幾乎全部落在母親的身上。 由于父親工作出色,在縣里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我記憶中歷任鎮雄縣云嶺鄉長、支部書記、第八區區長、昭通地委檢查組組員、鎮雄縣委監委干事、昆明調查組組長、大灣區委副書記、縣委監委秘書、副書記、縣革委政工組副組長兼整黨建黨辦公室主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共青團鎮雄縣委書記、鎮雄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長、縣物資局副局長、縣委黨史資料征集室主任。父親從政,兩袖清風,最恨貪污腐敗分子,在他任職時期處分過許多貪污賄賂的干部,由此也結下不少冤仇,但還是得到大多數群眾和干部的稱贊和好評。父親一生蒙受許多不白之冤,但他對黨,對毛主席的忠誠和對貧苦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終不變。 我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父親那時雖然已經到城里工作,但還是經常下鄉。只是每月初回來幾天,領了工資又走。父親回來時,很多是在深夜,有時于天不亮又匆匆離去。因為,那時下鄉工作,沒有交通工具,再遠的路,也全憑雙腿走著來回。那時父親給我的印象總是模糊的匆忙的背影,長期一套洗得發白的藍色中山服,縫補過幾次,上面有許多新的和舊的補丁,一雙布鞋,一個軍用帆布挎包,挎包上也有補丁。經常是要下鄉很久才回來,沒兩又很快的走了。 那時,我只在想,父親如果不是這樣勞累工作,我們一家的生活就沒有來源,看到父親如此艱苦工作,每次父親回來,我們兄妹在他面前總是很聽話,不忍心讓父親為我們擔憂。后來,才知道其實父親雖然在鄉下工作,他的心除工作外,都在牽掛著我們兄弟姐妹。父親每次回來,總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滿水。我兒時的樂趣之一,就是跟在父親的身后,看著父親挑水時鏗鏘有力的背影,到了家門,父親掏出一小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葵花籽給我,望著我貪婪的樣子,想必那一刻一定是他人生中最幸福開心的時候。 父親從參加工作后,一直擔任領導干部,同時又是政治運動的“運動員”。幾乎每次運動他都要受牽連、受批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給父親極大的身心迫害,不僅不能工作,還白天夜晚的被批斗。除了自身被“革命群眾”批斗外,縣里如有其他的領導被斗,還要被造反派拉去陪斗,但父親始終不肯屈服。有一天晚上,父親被通知去接受批斗,正值初秋,那晚雨下得很大,母親和我們姊妹四人,那時我的小弟還沒出世,我們一直卷曲在床上,靜靜地等待父親歸來,小妹已經熟睡,雨卻越來越大,直到深夜,父親才回來,全身淋得濕透。原來父親在批斗完回來的路上,看見樹上的梨子被風雨吹落,便用斗笠揀了裝回來給我們吃,自己卻被雨水淋濕。 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樂觀主義者,只有在家里和母親談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時,父親才顯出了憂慮和傷心。父親被造反派打倒后,有一段時間賦閑在家,除了讀書,開始學做木匠,父親說:“如果沒有工作,只有當木匠算了。”其實做木匠不是父親的真實愿望,何況他的木匠活也實在不怎樣。大約過了沒多久,造反派通知父親到“五七”干校參加勞動改造。父親又背起他從前的那個挎包,不同的是,這次帶上了我,那時我才7歲,是父親用他堅實的肩膀把我背到干校。 在干校的日子里,白天父親和一起到干校接受改造的那些叔叔、阿姨們一起勞動,晚上還要組織學習。干校的伙食是有規定的,父親總是讓我先吃飽,剩下的他才吃。到了晚上,我們家因為只有父親工作,母親只是偶爾做臨時工,家庭困難買不起蚊帳,父親守在我身旁,不停地為我驅趕蚊子,而第二天他還得去參加勞動。 長期以來,母親一直在縣城做臨時工。母親為了找到一個固定的工作,經常埋怨父親,抱怨父親當領導也不給她解決一個正式工作,并且還列舉誰家誰家的男人當了官,妻子便有工作,而且還是很不錯的工作。父親聽了,很是冒火,他大聲對母親說:“我一個放牛窮人,是共產黨給了我今天,我怎么能用黨給的權利為自己牟私利,你能做臨時工就已經很好。”其實父親知道,母親做臨時工很苦,大多是在建筑工地上挖土方、抬磚頭,還有就是在冬天到煙葉復烤廠做很苦的體力活,即使是這樣,母親還要到處去求人。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父親又一次站在被批斗臺上,這次又說他是“四人幫”的幫派體系。“文革”后期,父親被當時的縣革委會從干校召回,重新安排工作,擔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莫名其妙又成了“四人幫”這條線上的人。父親總是那么不走運,為右派平反,自己差點成了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是當權派,是劉、鄧路線上的人,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父親反倒成了“四人幫”的人,父親對批斗他的人說:“我哪是誰的人,那些高級領導又何嘗會認識我們這些基層干部,我不過是在執行當時的政策和上級文件精神。”隨著揭批查運動的深入,有人來跟我父親說:“只要你寫出當時的縣委書記郭金榜是‘四人幫’的嫡系爪牙材料,就放你過關,還可以官復原職。”父親怒斥道:“縣委書記郭金榜也不過是執行當時的中央政策,他也不認識什么‘四人幫’,我怎么能違心說假話。”從此,父親就離開從事多年的政治工作。后半生,父親主要從事《鎮雄縣志》的編纂工作,直到退休。 父親是那種不輕易流淚的人,我只見過父親流過二次眼淚,一次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父親臨危受命主持全縣悼念活動。那幾天,除回來吃飯,父親整天都在縣里設置的毛澤東主席靈堂工作。每次回來,父親都會流淚,他對我們說,沒有毛主席,就不會有他一個放牛娃的今天。另一次是我母親過世,父親哭了,哭得很傷心。父親之所以如此悲傷,全是因為我母親的苦。母親自從踏進這個家門,所有一切家務,全是母親操持,除養育兒女,母親還要去做臨工,補貼生活。而母親剛好把94歲高齡的祖母服侍離世,在祖母去世僅一百零幾天后,母親積勞成疾因病去世,母親去世時僅61歲。 我16歲那年考上云南省楚雄衛校,要到離家800公里以外的衛校求學。父親送我到學校,那一夜,我和父親睡在學校宿舍床上,父親睡不著,坐在床上替我驅趕蚊蟲。我半夜醒來,望著父親光著身膀坐在床上,一動不動的怕驚醒我,此刻我看見父親很瘦,肋骨和血管清晰可見。第二天,父親陪我到城里買了蚊帳,坐車送我回到楚雄東瓜山上的學校,父親舍不得花3角錢坐車回楚雄城,獨自一個人走路回楚雄城,望著父親一個人在山路上獨自行走的背影,我沒有哭,只是流下一些眼淚。一輛公交車開過,卷起一陣塵土,湮沒父親的背影。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心中第一次有了落寞。父親用一個多小時才走回到楚雄城。父親后來說,那一路他心里很難過,看到我那么小就離開父母求學。那時,我意氣風發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是一個男子漢。 20世紀80年代初,父親參與編寫《鎮雄縣志》,任縣志副主編。《鎮雄縣志》1987年正式出版,是云南省建國后出版最早的縣志之一,其時父親已近退休之年,仍拖病弱的身體,四處采訪,收集資料,沒日沒夜的寫作,縣志的寫作傾注父親多年的心血。我印象中《鎮雄縣志》的編撰大概可分三個階段。1980年12月至1983年12月父親同劉平山先生、蔡永樞先生用了3年時間收集300萬字的資料,寫出80萬字的初稿,作為云南省的第一部縣志初稿,參加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南方片區縣志稿評議會。1984年1月至1985年11月,在初稿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補充,形成100多萬字的二稿。1986年1月至9月和王榮義等同志在第二稿的基礎上,撰寫出第三稿。1986年12月當時中共昭通地委批復同意定稿,參考省、地志辦的意見,作了最后一次修訂,將審定稿交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父親的摯友隴兆麟先生曾在《云南史志》2003年第1期上撰文《緬懷項國香先生》,文中寫道:“《鎮雄縣志》纂修,項公從初創到完稿,名為副主編,實親主筆全程,竭盡所能,功不可沒。”這是《云南史志》和隴兆麟先生對父親參與編撰《鎮雄縣志》所做工作的肯定。 《鎮雄縣志》出版迄今正好20年,已經成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歷史和文化資料庫,為研究地方歷史和文化提供寶貴而真實的歷史資料,諸如丁抒所著《風雨如磐的日子:1970年的“一打三反”運動》中所引:“譬如云南鎮雄縣官方記載說,省革委派工作隊來鎮雄指導‘清理階級隊伍’和‘一打三反’,搞逼供信,造成107人非正常死亡。”這里所指的鎮雄縣官方記載,所注出處就是來源于《鎮雄縣志》。還有羅建平在《羅氏與羅甸國之關系史考》寫道:“五、熊本討瀘州夷的事,《鎮雄縣志》記載:‘神宗熙寧七年,朝廷令熊本率兵征討瀘州夷。芒部、烏蒙首領,遂歸附宋朝。芒部被置為西南番部大巡檢使司。’”其后,更多關于研究隴氏彝族祖先中一個非常重要人物濟火,見《三國志》記載:“建興三年(225年)丞相亮南征。濟火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此文中的濟火,文獻中通常又稱火濟。有資料顯示,在研究火的姓氏中的這段:“濟火以鹿里分與其兄莫布,即芒部,為德施氏而創業貴州,今《鎮雄州志》有七里營,為武侯收濟火處,見《鎮雄縣志》。又云莫布為濟火之子,火濟深目長身,面黧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眾,諸蠻戴之。武侯使李恢由平彝通道進盤江,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世長其上。火濟牂牁帥,實為羅甸中興之祖。后世混作始祖慕齊齊及其活,今正之。”主要用《鎮雄縣志》為佐證。從這些研究文章或資料中可見,《鎮雄縣志》已經成為研究地方歷史和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 父親在縣志出版發行后繼續主持編纂《鎮雄年鑒》1986至1992年卷近60萬字,與鄧培基先生合著《鎮雄風物志》《鎮雄人物志》《鎮雄大事記》備受各界好評。隨后,父親陸續寫下許多有關鎮雄自然風貌,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名人傳記等文章,在《烏蒙文化》《彝族文化》《云南史志》《昭通師專學報》、《云南名勝辭典》《鎮雄文史資料》等刊物上發表,計89篇,達20余萬字;發表在《云南南學》《中華詩魂》《云南詩詞》等詩刊上的詩詞作品200余首;另和鎮雄9位詩友共著《閑庭漫吟》詩作一部,被國家圖書館收藏。晚年,父親退休賦閑在家,在方格宣紙上用毛筆親手書寫《鎮雄志乘》。全書計36卷,100余萬言。《鎮雄志乘》內容詳實,資料豐富,客觀真實,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亦可補《鎮雄縣志》之余缺,是父親留給桑梓和后人的一筆珍貴歷史文化財富。 父親在從事縣志寫作期間,采訪結識許多鎮雄在外的著名人物,有常紹群先生、隴至中先生等。走訪了在鎮雄工作的許多老領導,他們中有云南省軍區副司令員范金標(范金標在紅軍長征時期曾任周恩來的警衛員)、原鎮雄縣委書記張白林、副書記鄧軍等。通過書信和在臺灣的鎮雄籍文化名人申慶璧先生相識。他們和許多熟知鎮雄人文歷史、社會發展變遷的老人都為《鎮雄縣志》最終的成稿和出版提供寶貴的資料和詳實的回憶。 父親一生致力地方歷史文化收集、整理和研究等工作,他在《昭通師專學報》1996年第二輯上發表的《鎮雄隴氏源流考》和在《彝族文化》(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1996年年刊上發表的《鎮雄隴氏本末》等文章均用詳實的史實和文獻資料,對鎮雄隴氏的淵源、傳承、后裔支系及人物進行詳細的考證,對鎮雄的地方民族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發揚有很大的意義。父親在《鎮雄隴氏本末》中寫道:“細考隴氏先民,以一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棲居邊陲一隅,繁衍生息,越千年而延續,固非上帝安排,而是時空給予之生存條件,以及該民族適應環境之能力。” 后來,父親為修項氏家譜,對家譜的修撰進行研究,并在《云南史志》1998年第四期上發表《家譜學淺見》,對于修撰家譜的意義,父親在文章中認為:“我們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有三部史書系列,一是國史,一是地方志,一是家譜。這三部書系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家譜可補地方之不足。國史里沒有的,地方志里有;地方志里沒有的,家譜里有。家譜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說它反動呢?”盛世修史,家譜這種特有的家庭史,正是對國史和地方史有力的補充。不難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親對于民間興修家譜的重要性的認識。并進一步提出:“寫譜書,文理要講究,文字要精練,要有可讀性,要有存史價值。寫譜書應包含著人文地理,遷徙變化,時代背景等。”雖然家譜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從父親文章中還是可以讀到修撰家譜的規范性,特別是在編寫譜牒時應遵守的客觀真實性,不得隨意夸大和縮減。父親在地方歷史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述很多,不能在此一一陳述,以后通過對父親遺著的學習和研究,用專門的篇幅來傳揚。 父親的這些成就,源自于他勤奮好學。舊社會父親只讀過一年私塾,解放后,父親受組織委派到昭通讀了一年的干部文化速成班,所以父親一生只上過兩年的學。而父親憑著對家鄉、對歷史、對文學的執著和不懈的追求,終于成就自己在地方文化、地方歷史研究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等事業。 父親是在秋天的時候病的,父親的生日也是在秋天。以前,哪怕再艱難,母親在世時總要給父親過生日。母親直到過世也沒有給自己過上一次像樣的生日,那時母親常說:“你爸爸很苦,一個家全靠他去工作,沒有你爸爸,我們娘母幾個都要討口去。”所以每年父親的生日,母親總是要給父親過生日。2001年父親生病的這個生日,也是父親在人世的最后一個生日,我們兄弟姐妹四個都給父親買了新衣服。只可惜,父親在半年之后就過世了,好些新衣服都沒有來得及穿。父親知道自己患了癌癥后,只是一陣輕輕的嘆息,他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完成。父親自己安排后事,為自己寫了挽聯:“生無所謂幸,死無所謂哀,懇懇勤勤數十年,陽世心愿已了,是當去矣;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清清白白一輩子,陰司令吾回歸,何必來焉。”這首挽聯是父親在病床上寫的,只有一個胸襟坦蕩,心底無私的人,才能寫得出這樣氣概不凡的詞聯。其時,父親癌癥晚期,要忍受很大的痛苦。為了不影響我們休息,他用雙手緊緊抓住床桿,不哼出聲來,只有到痛得難以忍受時,才會痛苦呻吟幾聲。 后來,父親完全沒胃口,為最后的生存,他平時最不愛喝的牛奶和稀飯,父親象吃藥一樣地堅持吃。他說那樣可以少輸點營養藥,雖然是公費,也不能浪費國家的錢,更不能給子女增加負擔。到了后來,父親在床上完全起不來,可父親還是和往常一樣并不為自己著想。 父親病重期間,他的詩友、文友常來看望他,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看見父親忍著病痛,和朋友們說古論今,談文讀詩。父親曾對我說,當和朋友們談詩論文時,分散精力這樣病痛會減輕許多,時間已就好過得多。父親過世后,昭通市地志辦,原在鎮雄工作過,后離、退休后回昭通居住的鄭永恒、譚正良等31位老同志發來唁電悼念。隴至中先生在昆明家中發來唁電,在電文中這樣寫道:“驚悉國香先生不幸逝世,吾門幾代不甚悲痛,先生為家鄉歷史文化作出卓越貢獻,英名不朽!”隨同唁電,隴至中先生以近90高齡親筆為父親寫下:“畢生心血鎮雄志,傳世文章赤水源。”的挽聯。父親在病榻上,只有一次對我說,他這一生沒有留給子女任何財產。聽到這些我淚流滿面,父親為了養育我們兄弟姐妹,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過著極為清貧的日子。父親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任何物質財富不能比擬的。 青山處處埋忠骨。父親去世后,埋在縣城郊外很遠的一座大山上,永遠留在他畢生熱愛的家鄉。父親生前走遍家鄉的山山水水,在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鎮雄大地上留下了他一串一串的腳步和背影。如今他安葬的那片山林很寂靜,只有溪流相擁、高山相伴、松柏常青。 >>>更多美文:情感散文

第一次去壽洲村,是在一陣疾風驟雨之后。我陪同央視記者走進這個有160年歷史的古村。寒風是從太平水庫吹來的,村口搖尾巴的黃狗,不知風兒拐了多少道彎。只有村口粗大的香樟樹,還記得一百年前那些風雨如磐的歲月,記得賀恕家的那一盞燈光。 壽洲村村落依山而建,前低后高,面對皮鍋山,后椅屋背嶺,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目前尚存二十余棟古民居。賀恕烈士故居由祖屋南金第、橫屋祥瑞室、后屋南金第、文忠第等構筑物組合而成。“文忠第”是賀恕家人建造的四合院落,縱深長、寬三四十米,罕見的大宅,既有京城四合大院的恢宏格局,也有江南庭院的園林風范。屋尖三層疊式設計,向上昂揚,氣勢恢宏。院內有三個廳室。廳廳之間,是天井,寬闊。前廳、中廳面積大,用來會客和辦事;上廳面積小,用來祭先拜祖。古人講究“三生萬物”的道家哲學,這樣的設計,吻合了“生生不息”,寓意家族代代興旺。大廳左右兩側的廂房,往外延伸,依次分布著園庭、水井、長廊、廚房、馬棚。青石鋪就的排水溝,四通八達。院落之外,還配有私塾和醫館。這些瓦屋清楚地記得,九十多年前,賀家一個名叫賀恕的青年,從這里走出,再也沒有回來。 所謂“第”,是古代為王侯功臣或科舉及第取得功名的官員所建大宅院。“文忠第”的存在,提醒后人勿忘封過官、中過舉的祖上。據壽洲賀氏族譜記載,宋末,江西永新縣的賀柏,曾與文天祥一起抗元,后到廣西任參鎮,又因變故辭官歸隱耒陽,逐漸發展成耒陽賀氏一脈,傳代至今已有650余年。明洪武元年(1368),耒陽賀氏第六世榮魁搬入壽洲這塊風水寶地。此后,賀氏人才輩出,多有好詩書、重筆墨之人,出過不少庠生、貢生、舉人。壽洲賀氏十九世傳萱,曾任郴州道正。賀氏族譜中專設了詩歌部分,收錄族人的代表詩作。生活在這樣的書香世家,清末民初誕生賀恕這樣的杰出人物,亦不足為奇了。 賀恕故居建筑完整,內部木構件裝飾花哨,色調多以朱紅色為主。這鮮紅的色彩,暗示了這位紅色人物的誕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初四,也就是陽歷2月13日,賀恕呱呱落地在南金第。父親賀紹儀和祖父皆是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賀紹儀中年得子,喜出望外,為他取名賀樹,字仲平、君立,號如心。家人希望他長得像村口那株香樟樹一樣枝繁葉茂、健壯長壽。賀恕果然很“如心”,天資聰慧,勤奮好學,5歲入私塾,14歲到縣城杜陵書院讀高小。他常常在桐油燈下看書到深夜,熟讀《四書五經》,能詩善文。有時族人佛曉起來,都看到他家的木窗,透出一抹明亮的燈光,就知道是少年賀樹通宵達旦在讀書。1917年,賀樹以優異成績考入衡陽省立第三師范,并改名賀恕。期間,賀恕先后結識了屈子健、蔣嘯青、蔣先云等一批進步師生,共同閱讀進步書刊,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有一次,毛澤東到三師傳播共產主義思想,賀恕與他一見如故,志同道合,從此結為摯友。 1918年7月,毛澤東到衡陽發展新民學會,應賀恕之邀到壽洲作客,毛澤東欣然同意。他倆從湘江碼頭乘坐小火輪船,逆水而上,從茭河羅渡碼頭上岸,穿過南嶺,越過麻山,步行二三十里山路來到壽洲。村里的長輩、兒時伙伴紛紛前來見賀恕,熱鬧非凡。毛澤東風趣地對賀恕說:“賀老弟,洲者,平地也。我原以為壽洲乃平川陸地,哪知到處是崇山峻嶺,這是藏龍臥虎的好地方啊。”賀紹儀接過話題說:“從前這里確實是塊平洲陸地,后來山水泛濫,稻田年年被洪水淹沒,顆粒無收,民眾困難,玉帝順其民意,將地勢抬高,改成了現在的模樣,但村名未改。”毛澤東聽后,順著指出玉帝并未徹底為民眾解決疾苦,要想改變一窮二白面貌,讓農民兄弟生活富裕,農民要有自己的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賀紹儀看到毛澤東身材高大,眉清目秀,舉止大方,話語中很有思想,認定毛澤東是個不凡的人物。當晚,毛澤東與賀恕同睡一張床。倆人對著桐油燈談心,毛澤東說:“對你這樣的家庭要妥善對待,對兩個老人家要尊敬,對他們的舊思想、舊做法要善于引導,正確處理,堅持原則。”賀恕連連點頭,懂得毛澤東這話的用意。毛澤東對時局的分析、對中國革命前景的判斷,有理有據,讓賀恕豁然開朗。兩人交談到凌晨三四點,方才入睡。次日一早,賀恕將毛澤東送到羅渡碼頭登船,眼望小船駛離碼頭,摯友的背影慢慢遠去,他心底像茭河一樣掀起了層層波瀾…… 1919年6月,賀恕與蔣先云、黃靜源、夏明翰等人發起組織心社,這就是后來的湘南學聯前身。1920年7月底,毛澤東推薦賀恕到湖南一師附小任教,同時協助毛澤東創辦自修大學。這年冬,賀恕回到故鄉,第一個晚上,他召集村中佃農們到他家,把久違的那盞桐油燈擰得通亮,認真聽著佃農們控訴受壓迫的遭遇:他們租種保長稻田,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而失收,保長天天派人上門逼交租糧,百般求情無濟于事。賀恕拍案而起,當即帶著佃農們來到保長家,正氣凜然地說:“身為保長,理應為民眾效力,為百姓解難,從實際出發,公平公正處事,以求民眾信賴與尊敬。你這樣一意孤行,只會迫人走向絕路,國法難容,請保長三思而行!”保長翹著胡子,瞪大眼睛,氣勢洶洶地說:“明天召開家族理事會論理,看誰有理有規有法。”賀恕挺胸道:“我們正等著這一天,如達不到目的,一是佃農挑著被席,牽兒帶女到保長家共同過個熱鬧年,二是明年保長家的田,佃農再不租種,另找生計,說到做到。”賀恕的話,正好擊中保長的軟肋。保長思之再三,當眾宣布:“我決定舍己免收全年的租田糧,讓大家過一個快樂年。”頓時,佃農們的歡呼聲劃破了壽洲村的夜空。 1920年是什么年份?中國共產黨即將誕生,賀恕剛滿二十周歲。耒陽人性格倔強,以吃得苦、霸得蠻著稱于世,人稱“耒牯子”。這種性格的人有了文化知識和先進思想的武裝,自然形成了與別的地方的知識分子截然不同的品質,那就是有道義、有血性,敢擔當,勇于犧牲,以天下為己任。中華民國的建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激勵賀恕這種治理世事、經國濟民的情懷。賀恕投身革命后,在中共黨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他是第一個衡陽籍共產黨員,是最早出席國際會議的中共黨員,是湖南第一個縣級黨組織的創建人。1921年10月,在湖南一師附小任教的賀恕,經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個月后,賀恕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出席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后留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2月,賀恕任中共湖南區委組織部長,回到耒陽與劉泰等人共同創建了中共耒陽支部,后改名為中共耒陽縣地方執行委員會,這是全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賀恕還是湘南學生聯合會首任總干事,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干部。 賀恕是一條硬漢。他三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酷刑,堅貞不屈,保持錚錚傲骨。第一次被捕,1923年5月,他剛從蘇聯回國不久,經劉少奇和楊開慧介紹,他與汝城縣女杰朱舜華在清水塘結為革命伴侶。婚后,夫婦倆受中共湘區委委派到常寧水口山,協助蔣先云開展工人運動,創辦工人夜校。敵人把賀恕夫婦視為眼中釘,抓捕入獄,對賀恕夫婦嚴刑拷打,甚至以殺頭相威脅,朱舜華腹中胎兒被踢死。最后,賀恕夫婦被工人群眾巧妙就出來。賀恕夫婦回到壽洲老家,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春節。接連十多個晚上,賀恕家那盞燈總在半夜亮著。這對革命伴侶,在燈光下創作革命詩篇。第二次被捕,1927年冬,賀恕夫婦被湖南省委派往寶慶工作,賀恕任湘西南特委書記,朱舜華任特委組織委員。在極其危險困難情況下,他們恢復重建了寶慶武崗、隆回、新寧等幾個縣委。不幸的是,組織年關暴動時,兩人再次被捕。敵人當面殺害他們兩歲半的兒子,剖開肚子,套在朱舜華脖子上,逼迫他們交出黨組織名單。朱舜華暈死過去,被敵人拋“尸”荒野,后被當地群眾救活。賀恕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出獄。1930年7月,賀恕調任江西省委書記,因不滿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遭到排擠打擊,蒙受不白之冤。1935年11月,時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的賀恕,第三次被捕入獄。當時,他身患嚴重肺病,又要承受酷刑折磨,但始終未泄露黨的機密。敵人使盡詭計花招,高官厚祿利誘,他始終不為所動,不為所屈,抱定必死的信念,寫下鋼豆般的詩句:“山河破碎壯士悲,事關離別英雄淚。為振華夏民族業,頭顱拋擲何足異。”直到兩年后,經黨組織和賀恕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時的學生陳烈的大力營救,賀恕從南京出獄,后返回上海。經此一劫,賀恕身體受到嚴重摧殘,他堅持拖著殘軀,以擺舊書攤為掩護,建立黨的聯絡點,從事地下情報收集工作。1947年4月16日,賀恕英年早逝,如同一棵風華正茂的香樟樹,轟然倒下。 英雄一去數十年,舍旁修篁仍摩天。2019年3月,全省第十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賀恕故居赫然入目。此前壽洲村古民居被列入了全國傳統村落。這些名譽,實至名歸。如今,立于賀恕故居前,默然憑吊,依然能找到這位熱血男兒的足跡,聞到這位早期共產黨人的氣息。在父老鄉親們的心中,賀恕永遠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烈士陵園有他的雕像,烈士故居藏著一盞燈光。這是一種守望,守望烈士魂兮歸來。這是一種力量,激勵年輕人為中國夢不懈奮斗。 >>>更多美文:游記散文

偶然想到,子貢贖人,子路救人的典故。子貢在他國贖人,回魯國后沒有接受贖人的錢財。達則周濟天下,他去做了,但他不是太陽,照亮這個世界的有著太陽,但在金烏西垂,需要火把,煤油燈,電燈等照明設備點亮世界。就如那句拯救世界不僅僅是靠勇者一個人,還有每一個懷著希望前行的人。 人與人的聯系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記得小時候學的那篇《將心比心》的課文,我們需要的不僅有共情,還有認可。 有說每一個人降臨這世間,都是帶著使命的。我不記得,有誰把我拉住,鄭重而又莊嚴的儀式下給與我使命,或許我對使命有著誤解,或許我真的忘了。 我喜歡中二,是勇者,是星辰的選中者,是特別的,也希望別人也認為我是不一樣的。 生命一段段走來,幼兒,學生,成年,父母,老人到一個盒子。一個個過去的標簽隨著歲月,日漸掉落亦或愈發明顯起來;一個個未有的標簽從他人口中飛出來貼到身上。標簽是是認可嗎?是認可,不過是別人認為的許可。有時候又會想人需要被認可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大家有個表面的和諧就好了。但漫漫長路無牽無掛,又真是哀寞。 覺得談戀愛,結婚是件好美好的事,兩個人從陌生一步步走進,一點點牽起對方的手,從此一些快樂有了分享,一些悲傷有了傾訴。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婚姻這座城里的人卻不全是,剛進城的美好樣子。彼此少了距離,也少了應有的距離。彼此應該是支柱,而不應該是依憑,記得別人的一句話,“想和對方一路伴行,共歷風雨,哪知道風雨都是來自對方”。 因為不能更想要做到什么,因為自卑更希望別人施舍認可,因為因為,才不想被因為而因為。 但是,每一天都是死亡和新生的交替。不應該因為昨日的煩擾還來阻礙,過去值得懷念,但不必死守,而讓自己想要追逐蝴蝶的心意漸漸消散。或許你還在等待有誰更賦予你使命,有誰告訴你你是不一樣的,不必。那個人在后面一點,你要努力的跑向他,努力一點。當心中充滿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別人的認可不那么重要了。去照亮自己,照亮這個世界。 >>>更多美文:散文隨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87fkdfw8 的頭像
    j87fkdfw8

    莊惠月的評價推薦清單

    j87fkdfw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